点击收藏|直接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冀联校区>> 动态 >> 正文内容

重声名、轻教学,重尖子生、轻潜能生,中国高等教育真如此不堪?

文章来源:www.dzzll.com 更新时间:2021年11月06日

文章简介: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高考录取率从4 8%到现在的95%,量的巨大跨越,也带来了不少质的弊端。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高考录取率从4.8%到现在的95%,量的巨大跨越,也带来了不少质的弊端。

要知道,在40年前,一个专科毕业生那都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重点培育对象。而现在,虽然总体来看我们本科生数量虽然成几何倍数的增大了,但如今大部分本科生的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可远远比不上40年前。

有人说,学历就好比通货膨胀,我们高考录取率增大了,也就意味着降低了高考难度,把原先没机会上大学的学生,通通放进大学里,以至于拉低了大学生整体质量。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了解,我们从1996年开始取消工作分配制度,也就是说,从那一年起,我们的机关单位就并不十分缺乏高级知识分子了,转而由学生自己竞争意向岗位,但那几年工作还是并不难找的。

直到后来开始兴起的学历分层、区别招聘等,才逐渐警醒了我们。

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还是机关单位,都更倾向于招收名校毕业生,不只是在他们看来名校生基础好一些,也确实是名校的培养模式以及资源好太多。

也就可以理解为,并不是高考录取率升高导致降低了我们大学生整体质量,而是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了几个阶层。

从985到211,从一本到二本,从本科到专科,从专科到职校,从数据上可以理解为,如今好一点的一本大学生,才相当于40年前的专科生。

学校层次的划分,也就是教育资源的划分,这样的分配制度,那么到底合不合理呢?

图灵奖得主对中国高校的评价一针见血

近日,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曾经的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对中国高校所做出的一番评价令人深思。

图灵奖是什么?这就相当于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每年全球只评选一人,而从1966年至今,我国也仅有姚期智斩获殊荣,成就了清华“姚班”。

约翰不仅是图灵奖得主,也是冯诺依曼奖得主。同样作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还是中科院外籍院士。

在这次大会上,他发表意见称,“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国际声望,也就是投入的研究经费加上发表的论文数量。”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对高校国际排名还有一点比较重要,那就是高校里面国际生的数量和占比。

他认为,我们高校的重点指标应该放在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上。

在中国,其实并不缺乏有实力的高校,清北华五、无一不是全球知名高校,但在他看来,“中国的一些一流高校,已经足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本科生,但数量却远远达不到中国社会目前的需求。”

在约翰看来,中国应该更加关注所有本科生的教育,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部分顶尖的本科生。

其实我们也能够发现,约翰可以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是做了足够充分的了解的。

起码就目前形势而言,我们大部分高校,甚至包括一些985、211名校,对于本科生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还远远不够,这也引发了当前考研、读博的热潮。

中国高等教育真的如此不堪吗?

科学家有国界,但科学是无国界的,约翰先生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发言,中肯而实在,也切实地反映出我们高校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看到有少部分人抨击和反对,他们认为,对手在给我们制造焦虑,我们不过是人口基数太大,教育资源难以分配平衡罢了。

其实反对的声音,也恰恰无意识地在论证这些话的合理性。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不那么悦耳的声音,或许更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

当然,别人的建议,也不能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就这么不堪,至少,也有表示肯定的话,“我们的一些一流高校,是足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本科生的。”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是有的,只是缺乏针对性的输出。

问一问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能干嘛?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可能你会从清华、北大、华东五校,以及某些特色领域顶尖专业毕业生口中得到肯定回答,但余下的,扪心自问,我们对于自己本专业能力的掌握,又有几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得不扎堆考研,也许正是从大部分高校对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开始,降低了对本科生专业能力素养的培育,偏向于基础知识水平的把握,这样虽然有助于学生“顺利毕业”,但特别对于基础理工科学生而言,不深造,这些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接触,其实也没有几分。

小田有话说

同样作为基础理工科学生,最后不得不玩命考研的一枚小科研人,对于目前所接触的一些本科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欢迎大家垂阅,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补充指正。

其一,双一流建设虽然对于一些普通高校资源配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究其根本,对于本科生能力的提升也是微乎其微。

双学位可以加大推广力度以及社会认可度,普通高校也有励志学生,读研三年对于有些人而言不过是浪费青春,可以允许有特殊专业能力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联合一些顶尖高校进行领域专业化人才的择优培育,特别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适当放宽外语能力的限制,这样既实现了教育资源择优互通,又加大了特殊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其二,本科教育应当采取“严进严出”,只有在大学里能够学到真本事,出了社会方能有立足之地,而不是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泛泛而谈,对专业能力的把握停留在初始阶段。

其三,学校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特别是对于高尖端领域以及基础工科领域,一些本科学校,还用着十几年前的教材,是不是有些说不过去呢?这就要求一个学计算机的本科学生,需要自己花钱到外面进行专业化培训,才有资格上岗,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那大学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有思想、有深度,用最通俗的语言,谈最优质的教育,做青年人自己的光。

(责任编辑:编辑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