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一旦发现血压高,该怎么办?看医生吗?还是直接服用降压药物?如果出现三以下种情况就要考虑看医生了。
一旦发现血压高,该怎么办?看医生吗?还是直接服用降压药物?如果出现三以下种情况就要考虑看医生了。
情况一:血压“失控”
高血压患者需要看医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血压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血压又 失去控制,显著超出了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水平,还是出现了严重的低血压,有明显的低血压症 状或测量到 80/50mmHg以下的血压,都说明病情可能发生了变化,这时最好到医院和医生进行沟通,探究血压波动的原因,必要时调整降压治疗方案,以改善血压管理状况。
情况二:感觉不适
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比如常见的头晕、头痛、面部潮红等,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因为这些症状有时可能提示发生了高血压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心 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与眼底出血渗出等。
情况三:添加新慢病了
如果患者出现了其他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需要调整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水平。比如,合并了慢性肾病的患者,往往需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各种沙坦类药物)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物。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时也有类似的药物治疗需求。而合并痛风的患者,则需要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最受关注的“良好健康与福祉”,是指旨在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当前,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卫生危机,全球经济稳定受到破坏,扰乱数十亿人生活。报告以抗疫中的复旦力量为例,介绍了其在一线实战抗疫、在后方理论研究等贡献,展示中国高校在做好重大疾病防控、促进医疗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科技智库”作用。
整份报告包括全球SDG研究现状、中国高校各单项SDG表现以及碳中和研究三个部分,对2016-2020年全球范围内围绕SDG的科研发文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客观分析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表现,深入聚焦碳中和领域,体现中国学者的责任与担当。今后,报告会进一步分享更多中国高校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典案例,为加速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借鉴。
在会上,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主旨演讲,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全球合作四个方面介绍了复旦大学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实践。他提到,学校正以大量成体系的研究为气候行动作贡献,面向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的SDG目标开展研究,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提供更优质的卫生设施,在理工科研究方面积极服务产业发展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文科研究方面立足消除贫困研究。学校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科研合作高端平台建设。
圆桌讨论环节包括“民生健康、社会福祉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面向可持续转型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两个主题。张文宏就全球疫情现状及今后如何开放进行讨论,并提出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是转化为技术并解决问题的基础,科学决策需要从科学理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俊山,挪威奥斯陆大学校长斯万·斯杜伦(Svein St len),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Niels Peter Thomas,《免疫》杂志主编李统胤(Peter Lee),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彦辉等13位国内外嘉宾参加会议并进行讨论。
上海论坛是由复旦大学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大型学术论坛。高等教育圆桌会议是上海论坛在2019年首次新增的分论坛,旨在通过交流与讨论为探索高等教育创新型改革和现代化提供全球思考,也是向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传递新理念、新思路,贡献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编辑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