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直接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冀联校区>> 动态 >> 正文内容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什么主要内容?

文章来源:www.dzzll.com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03日

文章简介:“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课程开展思政,课程是指除“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各门各类课程,而思政的范围则比较广泛。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课程开展思政,课程是指除“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各门各类课程,而思政的范围则比较广泛。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详细阐述了建设的内容,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政治引导。所谓政治引导,就是引导社会成员正确认识以国家问题为核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就是教育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去观察、分析政治问题和处理政治关系,从而保障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下我国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新尝试,通过归纳和总结,本文认为政治理论、政治认同及家国情怀构成了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引导方面的内容。

政治认同教育。国家意识形态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引领和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核心。认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政治认同是其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已有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和行为上的支持、服从。”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后备军,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强不强、政治信念坚不坚定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直接反映出国家政治体系的发展水平。因此,做好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显得异常重要。”一方面,新时代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文化激荡不仅为彼此之间相互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可能,还将我国暴露在“和平演变”战略的颠覆之下。在这一背景下,蕴含西方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以多种表现形式蜂拥而入,引起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对部分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造成了威胁,削弱、动摇和销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其政治判断,进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已有三十余载,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称叹的成绩,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人们对中华民族满怀自信心和自豪感。

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表明我国仍需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大努力,另一方面也对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疏导和化解这些思想冲突和社会问题,将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消解,不利于其导引和保证功能的发挥,会使大学生质疑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能力,从而减弱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

新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一直以来,这一教育内容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独自完成,但是,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大家的期望值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国家更加意识到了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推进,其他各类课程也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要素,承担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的重任。这样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成为其他各类课程的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使其他各类课程明确了政治性导向,而且为我国高等院校夯实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有力保证。

家国情怀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对人们施加教育,使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成为一种自觉遵守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常抓不懈的经常性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所以,“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新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一,中国梦与新时代爱国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高等院校所要培养的人才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其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新时代大学生应高举“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其他各民族人民一道共建美好中国。其四,爱国主义并不是闭关自守,而是要正确地看待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坚守民族性的同时,面向世界,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最高追求。

(责任编辑:编辑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