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下国家对我国高等院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了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由专员向全员、由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变。
引言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下国家对我国高等院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了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由专员向全员、由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变。因此,深入细致地剖析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是深入研究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词、热词,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着力点、增长点。厘清“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本义,是深入剖析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现状、策略及改革趋势的基石。
“课程”:《辞源》上写到:“试也,计也,程也。凡定有程式而试验稽核之,皆日课”。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滥觞于唐朝,在《五经正义》里,著名经学家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长期的考证认为这是课程一词在我国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在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currere”,作动词讲,具有“奔走、跑步”之意;作名词讲,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引申意义为“一段教育进程”。
1859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发表了一篇名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文章,文章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英文为“curriculum”,含义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从中世纪开始,“curriculum”一词一直活跃于学校时间表上,主要指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在这一词源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对“课程”最常见的定义是“courseofstudy(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目前,不同学科领域从不同维度对“课程”一词进行了多种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在经济学领域,人们将“课程”与税联系在一起。比如在《中国经济史词典》中,“课程”一方面被理解为元朝若干工商税的总称,包括岁课、盐课、茶课、商税以及和买等;另一方面被理解为清代农村市集中的若干杂税。据史料记载,《元史·世祖纪》有“尚书省臣言:诸路课程,岁银五万锭,恐疲民力,请减十分之一”;《清律·户律·课程》注:“课者,税物之钱。程者,谓物有贵贱,课有多寡,如地利之有程限也。”
《中国古代法学词典》将“课程”界定为征税的限度与标准。进入到军事领域,“课程”特指国家或军队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总称。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简明教育词典》对“课程”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课程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仅指一门教学学科。由于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除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因此,本文所使用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也就是说,将“课程”界定为出于实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而明确的教学科目的总和。
综上所述,本文所理解的课程是一种教学活动,并且这种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教与学生学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才能实现最优化。具体来讲,课程不仅要体现“由教育目标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还需要彰显教师在这一教学进程中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及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要求,如“知识、能力、品德、价值观”等。由此可见,课程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课程不是对大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向度灌输,而是将价值观引导寓于其中,实现价值观与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双向度传授。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知识内在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在教会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本领的同时,引导学生知晓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课程的真谛。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顺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遍开展有其自身的必然性,是对以往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从字面上来看,“课程思政”,包括“课程”和“思政”两个部分,但是,我们决不能将“课程思政”单纯地理解为“课程”和“思政”的叠加。
从学科归属来看,课程属于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是教学论中的重要概念,“课程思政”则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因此,欲全面、系统、科学地厘清“课程思政”的含义,则必须要将“课程思政”放在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中来理解,进行整合研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研究怎样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要从教学论的视角研究如何运用教育学原理开展育人工作。
同时,还要积极借鉴诸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育人工作成果,扩充“课程思政”的学理基础。其实,“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是育人实践中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育人的方式之一,它一直存在于育人过程之中,在教育境界上追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无痕,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其存在的特殊性。纵观国内专家、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含义的解读,笔者比较赞同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的观点,即“在广义的课程思政中,又有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政和其他课程的思政之分。”
本文所述的“课程思政”重点指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因此,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为基石,以课程为载体,以其他各门各类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融入点,以课程育人为主要形式,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旨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定的过程。
在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此后,出于达到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目的,上海市挑选出一部分学校进行试点试验,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上海市逐渐意识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应从原有的模式中脱离出来,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制高点,从“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将立德树人积极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各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所有课程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有教师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结语
此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2016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都进行了与之相似的论述,主张充分挖掘和利用各个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合力育人。2016年,上海市形成的“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三位一体的先期探索经验被吸纳进中央31号文件中。
(责任编辑:编辑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