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胡适27岁左右在北大当教授,月收入300大洋,折算现在大概是每月11万元,但现在的教授,月收入远远低于这个数。
胡适27岁左右在北大当教授,月收入300大洋,折算现在大概是每月11万元,但现在的教授,月收入远远低于这个数。原因之一就是国内18到22岁的年轻人,55%在大学里,大学毛入学率已经是55%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了;估计再过5年,大学毛入学率就是60%了,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供给多了,教授就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
1)大学文凭的市场价值严重下降
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国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增长,到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会达到60%。而今年,就是2022年。
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会首次突破1000万,其中本科毕业生人数约为550万。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和本科毕业生总人数,双双创下历史纪录。
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东西,一旦供过于求,就会表现出市场价值下降,大学文凭也不例外。但这里要说明的是,大学文凭的市场价值下降,不代表其本身价值不高。现在的大学教育质量肯定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是因为优秀的人变多了,而对应的高端岗位又没有保持相应幅度的增长,需求低迷,供应过剩,文凭自然而然就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
有机构预测,2022年国内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大概只有200万个,每5个大学毕业生竞争1个高质量岗位。与此同时,在全国9.5亿劳动人口中,灵活就业人口接近2亿。
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选择到乡镇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员报考中小学教师编制。一些地段比较好的小学,大量研究生参与竞聘,非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可能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这在十年前,不可想象。
2)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送进大学,符合时代需要
大量年轻人涌入高校,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他们支持年轻人到社会闯荡,把上大学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创业中;他们觉得这样更容易成功,或者,即便不成功,也大不了跟大学毕业生一样,当个“打工族”。
确实,有很多创业成功的大佬,学历并不高,但时代不同了。知名企业家刘永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创业当初,整个物质极大地不丰富,那个时候只要你胆子大,敢干,第二勤奋认真,基本上能成功,所以那个时候的企业家,往往学历都不高,跟今天的互联网创业不一样,很多都是高大上的学霸,两码事了。
时代在进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科技因子的时代,靠蛮力创业,几乎不可能再成功。科技时代需要大量懂理论、会实践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需要到大学接受系统的培训。
或许现在国内的创业土壤还不够肥沃,也无法提供足够多的高质量工作岗位,但这不影响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事实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越庞大,年轻人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就越多,因为当社会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衍生出新的产业和新的市场。
3)努力让自己变得“拔尖”,并放宽心态
现代社会,产品极其丰富,很多东西都“饱和”了,高学历的人才也“饱和”了。不过,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仍比较大,高质量岗位再不多,一年也能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几百万个。这意味着,想获得高质量的岗位,就要让自己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努力让自己“拔尖”,要从小开始,不要等上了大学了,发现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了,才开始努力。在努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放宽心态,不要觉得自己没有找到好工作就是社会不公平,也不要经常性地跟别人比对,走好自己的每一步,然后祝福身边的朋友,这样才活得自在、潇洒。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高校毕业生抱怨“如今高校文凭越来越不值钱了”,也经常能看到不少年轻的高校毕业生不惧风险,在创业之路上摸索前行。前一类人在制造负面情绪;后一类人在创新,在为其他人创造新机会。我们究竟是要做前一类人,还是要做后一类人呢?
(责任编辑:编辑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