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说起大学食堂的话题,大学生们讲起各自的遭遇都会滔滔不绝。独自一人在外地上学,最怀念的就是家的味道。食堂阿姨看着这些大学生们,也拿他们当自己孩子一样呵护,大学生活里能有这样一位阿姨,真是令人羡慕。
课可以一日不上,饭不能一日不吃,大学生最离不开的就是学校的食堂,毕业后最怀念的也是学校的味道。
说起大学食堂的话题,大学生们讲起各自的遭遇都会滔滔不绝。独自一人在外地上学,最怀念的就是家的味道。食堂阿姨看着这些大学生们,也拿他们当自己孩子一样呵护,大学生活里能有这样一位阿姨,真是令人羡慕。
河北一大学食堂阿姨称学生为宝贝,打饭方式像亲妈
近日河北大学新校区,食堂里的一位阿姨火遍全网。对每位来打饭的大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为“宝贝儿”,还会招呼学生自己盛米饭和小菜,不够再来添,很怕学生吃不饱。据了解这位阿姨姓宋,平日里也管自己的孩子叫宝贝儿,看到大学生们也想这样称呼。
刚开学时,有点不好意思,在询问了同学们的意见后,发现学生不仅不排斥反而觉得很亲切。宋阿姨便彻底解放天性了,有些学生甚至就是为了这声“宝贝”才特意来这个档口吃饭的。这种亲妈式投喂,让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尝到了家的味道。
不少大一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长,外出独立生活。习惯于家长精心呵护的学生们,只能在食堂里寻找家的味道。不过一到吃饭时间,食堂里人满为患。对于一些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菜品自然买的人就多,如果给学生打的分量太多,后来吃饭的学生吃不到好菜了。
大学食堂阿姨手不“抖”了?宋阿姨:不能挣学生的钱
阿姨们都会严格控制每一勺的分量,多了就“抖一抖”。据学生们反映,看着好不容易盛上来的肉,就那么眼睁睁地被“抖”下去了,心都要碎了。这哪里是亲妈,甚至有点像灰姑娘的“后妈”。
不少大学生吃饭时要打了3个菜,但是一个菜都只吃掉一部分,剩下的都要倒掉,大学每天回收的剩菜剩饭场面触目惊心。增加经营成本事小,浪费粮食影响更加恶劣。
大学食堂阿姨“手抖”的背后,一方面是心疼经营成本,一方面是学生“嗷嗷待哺”渴望的小眼神。斟酌过后,只能选择让学生们少吃点,为节约粮食做出点“贡献”。
河北大学的宋阿姨却一反常态,鼓励学生多盛饭,不够还能填。与不少“手抖”的阿姨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有大学生表示,宋阿姨的态度让学生有了家的感觉,宁可多花1、2块钱也想在学校吃得舒心一些。
宋阿姨也表示,大学生一个人在外面上学也挺不容易的,再挣钱也不能跟孩子计较的。几句话说得不算华丽,但是让学生心里热乎乎的。其他大学的学生看到视频里的宋阿姨不禁心生羡慕,感叹自己学校里要是也有这样的啊姨就好了。
大学生“吃饱”和“节约”哪个更重要?
大学食堂打饭阿姨不仅要会算账,还要有一定的大局观。大学里就餐的人数较多,阿姨也要照顾那些离食堂比较远来得比较晚的同学。如果头几勺就要菜里的精华分出去了,那后来的同学岂不是只能菜汤拌饭了?
即便是食堂方面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再有道理的话语都比不上抖掉的肉更让人心疼。女大学生饭量小还没啥影响,男大学生有些就吃不饱了,如果给男生打得多,同样的菜价却享有不同的菜量,女生又会觉得不公平,这确实是个难题。
大学食堂的菜价通常要比校外的饭店要便宜一些,只能靠“节省”赚取更多的利润。即便“手抖”有诸多迫不得已的因素,学校方面还是要加强监督管理,至少不能让学生花了钱还吃不饱吧。
各所大学食堂不妨考虑试试新的打饭方式。有些学校已经引进“自助打饭”的机制,学生像吃自助餐一样自己打饭,然后按餐盘里的实际菜品结算钱数,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还有学校引进了高科技的自动打饭机,每个菜品和米饭都会有单价,学生打完之后系统会按照克数自动称重计费,学生扫码支付后便可取走了。这样就可以做到吃多少买多少,既节约了人工,又节约了粮食。
(责任编辑:编辑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