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直接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冀联校区>> 动态 >> 正文内容

对高等教育不高等这种鸡娃思维早晚要变

文章来源:www.dzzll.com 更新时间:2021年09月23日

文章简介:1977年到2018年高考人数和录取比例率表显示,高考录取比率在逐渐上升,刚刚恢复高考的1977年,只有5%左右的录取率,到了2018年,就已经达到了令人咂舌的81 13%,有些省份甚至达到了90%以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更像是大众教育。

1977年到2018年高考人数和录取比例率表显示,高考录取比率在逐渐上升,刚刚恢复高考的1977年,只有5%左右的录取率,到了2018年,就已经达到了令人咂舌的81.13%,有些省份甚至达到了90%以上。

带来的后果是,社会竞争门槛不断提高,连卷烟厂操作工、厕所管理员都要博士、硕士学历,内卷的压力不断传导,“鸡娃”也就相应产生了,即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高等教育不再高等,很多人疑惑纠结,要不要这样鸡娃,有没有必要呢?

我们国人对于许多事物的认知是存在误解的,尤其对于教育。这些误解,是今天很多问题的渊薮。

01.赋予高等教育太多沉重的使命

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民间赋予了太多神圣的使命。

在无数的民间高考故事里,我们看到听到那些“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的感人故事,似乎“考个好大学”就能改变人生、改变家族命运。

太沉重了。事实上,早在1999年,包分配时代结束以后,随着大学的扩招,那份殷切的期盼就应该随之消失。

但是并没有。因为现实的矛盾并不是一下子爆发了的,观念的延续和转换也并非一蹴而就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读大学,改变命运”的认知是笃定的。

大学扩招以后,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是显著的;但是对于个人的意义,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对于个人而言,使命固然应当,但使命背后,就是功利的。功利则应当讲究效率和投入产出比。但随着大学扩招,这种效率越来越低,投资期限越来越长,而带来的收益却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选错了专业,或者遇到突发事故)。

甚至可以这么比喻,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像抱团股票,它已经涨的很高了,而且后面肯定会涨,你要上车,就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同时你也要面对抱团股闪崩的代价。

现在,高等教育就是已经到了高价抱团的时候了。

02.鸡娃是变相的懒惰

如果我们深究细探,这世界奇妙之处在于,肢体的懒惰大家清晰可见,而对于思考的懒惰却少见的多。

在教育上的懒惰,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父母而言,是广泛存在的。

当然,首先他们是有苦衷的。因为他们自己本身是教育懒惰的结果,且由于生计问题,精力有限、视野也有限。

他们懒惰,我们其实是看不见的。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他们“鸡娃”的勤快。

受制于社会评价体系,父母鸡娃,基本沿着“读书考学找个高薪好工作”的路子去开展的。那么,教育的投入期标准,就是升学、分数以及各种提高竞争力的其他特长。

且这样的投入,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压力是较大的;但是大家都在内卷,你如果不鸡娃,将来孩子没有出路,做父母的则会感到内疚。

这样的势头是不对的,所有国家要出台“双减”政策,就是整治这些教培机构,教培机构倒闭潮其实已经来了。

但是我们看到,仍然有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机构培训,我个人不太看好,无论是教培机构的续存还是培训的效果。

任何个人的决策都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

很多人不懂。因为时代变化往往是10年20年的跨度,这个时间跨度太长,以至于它的惯性太大,大多数人无法提前觉知。

但惯性总会消失,未来总会到来。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不断成长的进化能力。社会不是一层不变的,未来的考验还有很多。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以及如何自我成长、如何学习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可想而知,在教育严重内卷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含金量降低的事实下,你还不顾自家孩子的特点去无脑“鸡娃”,很可能是在交智商税。

那么如何又不用鸡娃呢?有没有好的办法?

抱歉,暂时真没有。如果有,现在确实也不成熟。

国家近些年在强力推行职业教育,在初中阶段就强制进行普职分流。但是民间怨气很大,加之职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问题很多,反而导致鸡娃进一步加剧。

当然,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

职业教育必然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毋庸置疑。职业教育也是国人减轻鸡娃焦虑的唯一解决方案。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身处这样的改革洪流中,而你的孩子不得已在初中就被分配到职业学校,那么你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观念,其次,就是为孩子挑选尽量可靠的职业学校(一般发达地区为主),发挥孩子的个人优势和天赋,让其在未来的职场陷入无聊的内卷之中。

(责任编辑:编辑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