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直接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冀联校区>> 动态 >> 正文内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全方位布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www.dzzll.com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10日

文章简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五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五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极端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介绍了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等方面情况,特别是深化“四新”建设、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

一体化推进“四新”建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四新”建设全面带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变革创新,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新工科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交叉融合再出新,累计实施1457项新工科项目,探索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累计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与近800家企业合作立项3.7万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112亿元。推进建设12个未来技术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推动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

新医科建设方面,定位“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医教协同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国家制度。加快复合型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举办10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支持11所高校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6所高校开展九年制中医学教育,推动“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认定,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布局建设18个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助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新农科建设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起新农科建设完整体系,设立407个新农科实践项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出“大国三农”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编写出版了《耕读教育十讲》首部新农科新形态教材,打造建设184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持续加强种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支持48所高校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布局建设3个生物育种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质量培养种业创新人才,有力支撑引领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

新文科建设方面,明确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目标。面向6大选题领域,22个选题方向设立1011项新文科项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新增3000多个文理、文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点。布局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加快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等相关人才培养。全面推出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推进文科教育与社会实务紧密结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强化交叉融合,全面深化、一体化推进“四新”建设。

一是深化组织模式创新,实施《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

二是深化培养机制创新,加快集成电路、储能、生物育种、医学攻关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快“医学+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认证体系,推进农林高校与农科院开展“一省一校一院”农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深入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农林人才培养改革。

三是深化内容方法创新,实施战略性新兴领域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加快关键领域专门人才培养,印发实施《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构建中医药经典教学新生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加快研制文科专业类教学要点,继续办好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

四是深化理论实践创新,深入开展“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从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评估评价等维度对人才培养范式进行跟踪指导和总结推广,引领高等教育提质创新。

出台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文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力量,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教育强国建设。围绕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部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现格局变化。出台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等文件,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总体部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链条融合、学段衔接、主体协同,实现全方位布局推进。在育人链条上,完善人才早期发现、多元选拔、贯通培养、科学评价、长期支持机制;在领域布局上,覆盖基础和应用学科,涵盖理、工、农、医、文等重点学科领域;在育人主体上,实现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实质性协同联动;在推进方式上,实现长远布局和解决当下急需紧密结合。

二是推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现重点突破。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经过计划1.0、2.0的接续实施,已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已毕业十届本科毕业生13126名,96.0%的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50%以上的学生进入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深造。已经博士毕业的1000余名学生分布在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形成了我国基础学科优秀人才的全球布局网络,部分毕业生在相关领域已崭露头角,表现出极好的发展潜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拔尖学生选拔分流和使用机制、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稳定支持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深入实施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建强一流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机制创新和模式变革,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三是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实现系统提升。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新工科建设,布局建设了一批专业特色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传统院系和学科壁垒,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组织模式创新牵引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引导高校分类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领域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方阵。

目前,特色学院建设高校已经与70余家科研院所、5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本科在校生约9.2万人。此外,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创新研究院,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切实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深层变革,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四是推动关键急需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实现补链强链。围绕关键领域,创新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聚焦集成电路领域,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布局建设8个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支持建设28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其中70%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集成电路行业就业。

聚焦关键软件领域,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首批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聚焦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5大领域,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突破和软件产业生态构建。聚焦网络安全领域,布局建设11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聚焦储能技术领域,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多项举措,加快培养掌握自主技术的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编辑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