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直接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冀联校区>> 动态 >> 正文内容

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的相关研究

文章来源:www.dzzll.com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6日

文章简介:财经类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中经济学问题因其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财经类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中经济学问题因其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等思潮渗透同时发生,使得我国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课程教育中开始出现价值观导向与思政课程价值观导向不一致的部分残留现象。同时,财经类课程中技术分析和模型分析成为主流分析方法,过度模型化和工具化冲淡了财经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面对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加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自媒体乱象丛生,各种错误思想和有害言论无孔不入,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第一课程在育人过程中出现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情况,逐渐面临“孤岛化”困境。为了破除思政课程育人的“孤岛”化困境、解决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研究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新一轮思想教育教学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财经类高校更是肩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卓越财经人才的重要使命,由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教学环境、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更需要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思想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守护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2020年12月21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牵头的“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联盟”正式成立,更是为财经类高校更好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拓展了交流平台。

由此可见,财经类高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格局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更好实现二者协同育人也更加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深究。财经类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独特的育人潜质,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教育教学的同时,推进思政课程和财经类课程相互融合、同向同行,对于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教育理论体系。

当前学术界对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研究比较丰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广泛却缺乏系统性,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将进一步使该理论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第二,有利于提高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针对性。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各类文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当前针对专业型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是比较欠缺的。

以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情况为研究对象,对财经类高校二者协同育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针对性。研究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事关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财经类高校作为专业性极强的院校,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金融、经济和管理行业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各大财经类高校在传授扎实财经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增强“四个自信”,真正做到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本土化高素质的财经专业优秀人才。切实推动新时代财经类高校思想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建设,增强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搜集案例,并对具有代表性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财经类高校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并得出解决方案,期望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财经类高校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为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其他财经类课程构建交流借鉴平台,思政课程和财经类课程不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两套体系,研究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以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思政课程为其他各类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各类课程为思政课程创新教学思路和方式,加强二者的沟通交流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正正实现二者同向同行,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属于思想教育前沿的问题,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不太成熟,在2017年以前关于该话题的文章寥寥无几,直到2017年中央文件直接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急剧增加。以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为例,截止2021年4月,篇名中直接包含“课程思政”的期刊数量达到了7538条、硕士论文39篇,以“高校课程思政”为题的文章有1602篇,包含“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的期刊仅有12篇,篇名包含“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文章仅有6篇。由此可见,学术界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结合起来探讨其协同育人的研究成果极少,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教育协同育人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等方面。

1.关于高校思想教育协同育人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想教育协同育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主要聚焦在高校思想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容、机制和路径研究三大方面:第一,在内容研究方面主要偏向于具有同质性的两方面内容的协同育人。从人员来看,主要有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以及专业课教师与思想工作者协同育人;从不同领域、不同课程之间来看,主要有大学生党建工作、日常思想教育、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从内外环境和平台协同上看,主要有校园校外、线上线下等协同育人。

第二,对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偏重于从某个具体视角入手。首先是两个呈并列关系的内容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如两门课程、两个平台、两个教育主体;其次是将思想教育置于某个特殊理论视角、主体或具有特殊性质的高校视角下谈论机制研究;最后是思想教育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研究,从不同的教育和理念方法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第三,关于思想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大多基于困境谈协同育人对策,或者以协同育人理论微视角谈路径。总之,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教育协同育人内容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是简单讨论两方面内容的协同育人缺乏系统性,具有一定局限;同时涉及的学科和研究范围逐渐拓展,但是在理论深度和创新研究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2.关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研究。在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之前,学术界主要侧重于对课程思政本身的研究,除了对其内涵进行多角度阐释之外,主要聚焦在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未来发展上。第一,各类专业课程和各种层次学校中如何实践课程思政。时显群认为“法理学”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弘扬人权观和法治观,使法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相得益彰。叶紫、张宁霞和刘婵娟强调,医学院课程思政要加强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朱强,谢丽萍和朱阳生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要加强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纪律观念和创新精神教育。

朱江龙认为高中阶段开展课程思政要注重发挥教材人生观教育功能,探索综合教学方法。陶玉芳强调高职院校拥有大量校内外实践平台,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独特优势,可以将思政元素巧妙融于实践教学。第二,课程思政未来的践行路径和改革方向。杨国斌和龙明忠认为,课程思政未来建设方向必须结合课程强调过程、系统、对象和生成等本身具有的特点,才能跳出思政课程的一般范式,与各类专业课程实现融合。高德毅和宗爱东认为要构建思想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显隐结合、突出显隐贯通。

当前学术界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研究主要由二者互为研究背景的逻辑线进行的:一是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二是协同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路径。石艳丽认为,要从打造立体育人格局上下功夫,形成课程资源协同育人机制。马亮,顾晓英和李伟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作为打造课程思政的重要力量,在育人观念上要达成一致,教学过程要协同共创,组织制度要协同共建。高锡文认为,要完善协同育人的思政工作模式,就要形成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

从当前的文献存量来看,近年学术界主要侧重于课程思政本身的研究,存在“量大而不精”的现象,协同育人不是重点探究的内容。首先,学术界当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涉及学科门类零散、不具有系统性,缺乏对同类特色专业形成系统研究;涵盖的学生层次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方向上突出顶层制度设计的完善;其次,学术界对课程思政更侧重于实践层面的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深度挖掘不够,研究的学理性不足,也会阻碍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最后,特色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3.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研究。探讨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必须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的研究为前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概念辨析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许硕和葛舒阳认为要看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目标、承担责任使命和教师品德要求上具有一致性,又要关注二者不同点差异化推进工作。赵继伟则批判了当前对课程思政的三种错误认识,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归纳为角色迥异、方式有别、职能不同和功能归一四个方面。

石书臣认为二者在任务目标、育人功能、教学要求和内容方面具有契合性,但是,二者在课程内容、学科地位、课程特点和优势上侧重点不同,殊途同归是要实现“大思政”格局。万林艳和姚音竹强调,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学习吸收养分才能解决同向同行的核心问题。郑佳然认为,教师成为“大先生”是关键、学生主动完成内化才能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要求。总之,学术界当前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界定、内涵辨析以及二者同向同行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从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关于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对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研究几乎为零,但是存在关于财经类高校德育研究的文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财经类高校某一具体道德品质的研究,如财经类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研究、财经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等;另一方面,是探讨某一专业课程思政如何建设,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如何具体建设,但其财经特色并不鲜明。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教育协同育人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对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有一定“存量”,这为进一步研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编辑102)